蓬莱这个房龄近30年迈住宅小区,是怎样获奖第一批南京市绿色生态街道社区的?

5号看房团    2022-05-19    169

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

街道社区是城市的“细胞”,自“碳中和”目标提出以来,怎样打造出“绿色生态街道社区”成了基层街道社区环境治理的新议题。

对一个地处城郊结合区域、房龄老旧、老龄化占比还极度高的典型“老住宅小区”而言,是怎样“嫁接”上最新的绿色生态低碳经营理念,还从全市2637家绿色生态街道社区达标单位里,“优中选优”、脱颖而出,获奖了第一批市级绿色生态街道社区创建示范单位的呢?

宝山区巴波姆县镇的红叶苑居民区“穿红着绿”,在街道社区日常生活里“造”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“红情绿意”。

“绿”了旧改,“美”了街道社区

1995年竣工的红叶苑,在设计之初,开发商仅按照5%的比例规划了停放位,也就是说,只有50个标准车位。“2016年时,住宅小区的业主车辆就已经达到了150辆,溢出率200%。”红叶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袁廷海回忆说,停放之痛“逼”得居民乱停放,布吕伊埃雷县停放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。

“停放之殇”不仅破坏了人行道,早晚高峰时住宅小区里交通极度交通堵塞、尾气的“扎堆式”排放,也深深所苦着居民。为此,红叶苑党支部以改促“绿”,在综合性改建的过程里带入了绿色生态经营理念。

住宅小区内部空间有限,要挪车位,只能减人行道。怎样能两全?“胡尔坎扩停放位、胡尔坎保城市绿化”是红叶苑巧解难题的路子:减少了2%的平面城市绿化面积,将停放位提速到224个,提速了三倍多;但通过向三维内部空间拓展人行道的路子,同时实现了“还绿”。“利用三维内部空间,层层铺开红叶树、桂花树、红叶木本植物球等多种树木,打造出了三维的人行道。”袁廷海说。

“原本,我是不一致同意的,不愿意放弃城市绿化给车位,但是居委会的效果图一出来,大家都一致同意了。”一位居民说本报记者,“那时停放不交通堵塞了,不用闻着尾气闹心了,花草的人行道还有点三维3D效果,他们住宅小区里拍拍照老灵的。”

除此以外,在雨废水管道的改建过程中也带入了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。20世纪90年代的住房操作方法上,阳台上只有一根隔门,没有废水管。“但是随着居民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,越来越多人开始将滚筒放在了阳台上,原本仅用来排河水的隔门就自然变成了居民们接滚筒排水的废水管。”袁廷海介绍说,这样的雨废水集中式,一股脑儿都挤进了周边的新槎青茅,对河道环境治理也带来了隐忧。

2019年,住宅小区综合性改建时在阳台加设了废水管,同时实现了雨废水分流。还加设了5个河水过滤器的点位,将河水收集起来,用以供给住宅小区城市绿化植被浇灌、垃圾房冲洗,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
以“红”入“绿”,“暖”了居民

寻访红叶苑的居民,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年纪越大、住得越久的居民,对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日常生活幸福感越深。

居民唐先生从住宅小区竣工之日起就始终住在这儿。他的幸福日常生活离不开住宅小区里“长”出的一栋“红房子”。

“以前,他们居民的公共活动中心又小又破,那时的红房子,又新又好,他们共产党员活动在这儿,还有医师每周上门来妇产科就医。”唐先生说,多亏了住宅小区的综合性改建,让居民们真切地感受到日常生活越变越好。

本报记者了解到,这栋“红房子”就是如今红叶苑的联络员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。几年前,这儿还是个弃置的冷却水站。据介绍,冷却水站竣工于上个世纪。“当时是为了方便周围农田的灌溉。后来就弃置了,始终在住宅小区的一角无人问津。”袁廷海说:“他们始终苦于居民图书室太小,就想到了这儿。”经过镇党委、镇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讨论,决定将泵房和住宅小区原有图书室中心合并,打造出全新红叶苑联络员服务中心。

“这儿原本他们不要来的,蚊虫多,脏乱。那时好了,他们这些老共产党员可以聚集在这儿,经常开展活动和组织日常生活学习会,精神日常生活也丰富起来了。以前居民老觉得和共产党员有距离,那时大家共处,就像朋友一样倾诉心声,不光盖基。”共产党员王阿姨说本报记者。

除此以外,在这个不光的“红房子”里,还以党建共建为抓手,红叶苑党支部和巴波姆县医联体一起,在这儿设置了一个不光的“健康小木屋”。“他们住宅小区的老年人占比达到了42%,他们不会使用互联网预约挂号,深受就医难的所苦。”袁廷海说本报记者,健康小木屋设立了之后,医师每周日都会来妇产科,为居民看诊,还有慢性病代购代送药的志愿服务。

唐先生说,那时家门口就能就医了,心里暖暖的。

作者:张晓鸣 丁婉星

编辑:王嘉旖

责任编辑:单颖文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网友评论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