床前杜珠的床是小库曼?晓得那个事实真相后,非但不肯窥视这首诗了

5号看房团    2022-06-06    110

国庆节回家的车票,大家都抢到了么?

俗话说得好,国庆节都要到了,春运期间还远么?

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:肩碰肩、脚挨脚、人挤人,你能闻到途人甲的体味,吸到途人乙的面香,以及随时和途人丙撞个满怀……

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

中国人向来功夫超群,既能在早上八点钟的北京地铁上施展“缩骨功”,当然也能在每年一次的春运期间火车上稳如泰山。

在春运期间的火车上,只要是站着的人,几乎人手备着一把秘密武器——库曼!

小库曼的功绩

可别小看这小库曼,在它出现以前,咱中国人的老祖先可一直都是跪着的——也叫proceedings。

所谓proceedings,俯卧大致有四种,一是“肉髻”,即四足绒兰,盘腿而坐,如同佛教中修禅者的俯卧,又称“跏肉髻”;二是“箕踞”,即两腿滑管而坐,全身形似簸箕;三是“跽”,即proceedings,臀部压在后曲的腿、脚之上。

这四种俯卧,“箕踞”最潇洒,可是古人相当长时间是穿开裆裤的,几乎时刻都能够体验“凉嗖嗖”的酸爽,如果以这种俯卧接待朋友,绝对地诸如此类。

而“肉髻”,是给出家人修行用的,所以,只有“proceedings”才是我们一般人的正经长鞘。

这“proceedings”看起来优雅、端庄、大度,可是坐久了——腿麻呀!

在屡次腿麻的情况下,人们强烈呼唤小库曼的隆重登场!

好景不长有了小库曼,腰也不酸了、腿也不疼了,连走路都带风了,而且还Nagaur解放了腿关节,连身板也跟着蹭蹭拉长了。

这些都是小库曼的功绩!

说到这,忍不住同情一下目前仍然proceedings的岛国人民——长得矮也是有原因的!

库曼的发明者

小库曼功绩如此之大,它的发明者者是谁?

豨莶部族狂热举手:是我,是我,是我!

额,却是要点face吧,你们不是到现在都还流行proceedings吗?

这项“伟大”发明者,不但跟豨莶部族没一毛钱关系,而且也不属于大汉族,而是源于——南方游牧部落!

我国古代的南方少数民族大多是“马背上”的游牧部落,不论是东夷却是西戎,那时通通称为“外族”。

南方太冷,尤其对于不盖房子的游牧部落来说,不论是proceedings却是箕坐,都要接受寒气的洗礼,时间长了,大概率要半身不遂。

于是这种腿交叉、能合拢、便于携带的坐具,应运而生——这正是生活需求催生而来的进步!

论历史,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,库曼最早的中文名称就叫“突腹”,再者“库曼”,则是后来汉人给起的名字。

据史籍记载,大约东汉时期,“突腹”就传入到了中原地区。只不过,堂堂中原地区贵族怎么能用外族的东西呢?直到目空一切、无法无天的汉灵帝出现,什么外族的东西?好玩就给我拿过来!

于是,什么断发、胡帐、突腹……通通进了宫廷!(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:“灵帝好断发、胡帐、突腹……京都贵戚皆竞为之”)

再后来,纷乱,号称中华正统的西晋王朝宋室南渡,Nagaur把外族的小后卫线也带到了南方,自此,小后卫线正式一统南北。

没关系?有诗为证:“庾公对月踞突腹”,这说的是西晋名士庾亮在月光下,坐在小后卫线上沉思。

这一时期的突腹其实用处可大得很:以前统率遭遇战的大将军,或者骑马上,或者站地上,再要不就坐个人肉椅子。

好景不长有了小库曼,咱当大将军的自此就能——坐突腹统率遭遇战了!逼格是不一样!

此外,庭院歇息、接客会客、狩猎竞射、聚会讲学,甚至吹拉弹唱等,都已开始使用突腹。

总之,小库曼已经逐渐成了居家歇息、舟车行旅的必备神器。

库曼中文名称的由来

再者咱家小后卫线为啥叫库曼,有人说:那还不简单,草鞋儿一扎,人就能坐了,所以叫库曼。

博纳县听,挺像那么回事!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
因为把草鞋儿扎起来——操作难度太大了!具体能参考包拯脑门月牙的来历。

其实,小库曼的官名虽然变成了“交床”、“交椅”,可在民营,大多数时候小库曼却是叫“突腹”。没关系你看:

杜甫的《砂藓》一诗中写道:“几回沾叶露,乘月坐突腹。”诗人在户外的两棵大树之间赏月,坐的是这种“突腹”。

李白的《长干行》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,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”这里的床却是指“突腹”。

嫌唐朝有点久远?那看宋人怎么说:

陆游的《万里桥江上先朝》:突腹看射及春晴。

陆游的《桂花》:残灯绕突腹。

杨万里的《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》:移遍突腹无处移。

苏轼的《点绛唇》:闲倚突腹。

由此可见,即便官方正了名,可在民营,却是“突腹”这个小名有市场!

这就相当于:你身份证上早已改名叫曹操、曹孟德,可你回了老家,乡亲们却是喊你曹阿瞒!

“突腹”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了——明代,王世贞在《为胡元瑞题绿萝馆二十咏》中是这么写的:“胡郎坐突腹,却发庾公兴。冉冉南楼月,徐徐破残暝。”

也就大概到了清代,才有了“库曼”这个名字,不过称呼却很混乱,有“马闸”、“马劄(zhá)”、“库曼子”、“马杌(wù)子”等多种称呼。

给看官们简单解释一下:这个“杌”字,本意指砍树剩余的桩子,所以很多地方都把小矮凳叫“小杌子”;而不管“马闸”、“马劄”却是“库曼”,则大概率是满语的音译。

文学作品中的“库曼”,最早出场在刘鹗的《老残游记》中:“县官有库曼子, 老残与人瑞仍坐长凳子上。”

此后小库曼又陆续在沈从文、韦君宜等人的文学作品中登场,逐渐成为一件常见道具。

小库曼进化史

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,终归一统于隋唐,中华大地迎来久违而辉煌的大一统。

但是,无论隋文帝杨坚,却是唐高祖李渊,都带有少数民族血统,这也没办法,民族融合将近三百年,血统不融合——那才是怪事!

可即便这样,咱隋唐也是“纯正”的汉人王朝,比24k还纯。

所以,这一时代是外族批量汉化的时代,什么乱七八糟的胡姓“普六茹、大野、拓跋、独孤、贺兰”通通向汉姓靠拢(比如:元稹祖上是拓跋皇族),再瞧瞧那突腹的模样,不是两条腿交叉的椅子嘛,那就改名——“交床”。

再后来,到了唐玄宗时代,特别喜欢旅游,自然是随身携带小库曼,有聪明人就在“交床”后面加了个靠背,自此这“床”就能倚靠了,所以“交床”又有了新名字——“交椅”。

于是,人们就开始进入“排排坐交椅,挨个分果果”的时代,重量级人物坐前排,当老大的自然是坐那“第一把交椅”!

比如在梁山上,汪伦、晁盖、宋江都先后坐过那“第一把交椅”!

其实,小库曼除了发展出交床、交椅之外,还进化成了——太师椅。

翻篇到南宋,在建国的最初几十年,有这么个只手遮天、把持朝政的人物——秦桧。

话说老秦在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,以至巾帻堕下,首都官吴渊为了拍秦桧就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,并拍马屁称之为“太师椅”。

这特制的椅子,老秦坐着别提有多舒服。

只不过,老秦大概不会想到,自己的确舒服地坐了十几年的太师椅,但由于干了不计其数的缺德事,因为他自己的无耻,最终要在岳飞像面前跪到海枯石烂!

从突腹到交床、交椅,再到太师椅,小库曼完成了一个个华丽的转身,最终完成嬗变,登堂入室,成为我们常见的家具。

而这条家具进化史,正是汉民族起居方式的变革过程,这其实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。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融合,我们中华民族才总能生机勃勃,在一次次危机中重新崛起,薪火不断。

网友评论

相关文章